脂肪瘤 跟胖不胖無關

2012/06/19
 
【聯合報/記者陳惠惠/專題報導】

以電影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走紅的藝人柯震東,日前透露後腦勺長了一個「小玩具」,經紀人證實為良性脂肪瘤。醫師指出,只要有脂肪組織就可能長脂肪瘤,不是胖子才會長。

不少人望文生義,以為肥胖的人是脂肪瘤高風險群族,或吃太油膩所致;事實上,脂肪瘤與肥胖無直接關聯,更不會因為愛吃高油脂肉類,就長出脂肪瘤。不過,脂肪瘤一旦出現,就不會消失,就算節食瘦身、飲食清淡,脂肪瘤也不會變小。


脂肪細胞過度增生

 

額頭脂肪瘤,常見凸起。 圖呂佩璇醫師提供
振興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說,脂肪瘤發生原因尚未完全釐清,目前已知與體質有關,因染色體異常,導致脂肪細胞過度增生;小孩子雖也可能長脂肪瘤,但以30到70歲較常見。

 

一般而言,脂肪瘤默默長在脂肪組織處,不痛不癢。發生於皮下脂肪層的脂肪瘤,皮膚鼓出,摸起來質地有點軟並帶有彈性,彷彿皮下可以滑動的橡皮塊;長於肌肉層的脂肪瘤,觸感就沒那麼軟。

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弘說,長在皮下脂肪層的脂肪瘤幾乎都是良性,常見於軀幹、手腳和脖子,臉、頭皮相對少見。曾有患者脖子上脂肪瘤大如饅頭,檢驗結果則是良性。

內臟脂肪瘤要小心

 

脂肪瘤外觀無凸起。 圖呂佩璇醫師提供
長於表淺組織的脂肪瘤,較容易看到、觸摸到,但脂肪瘤也可能長在內臟、後腹腔等處,合併其他型態組織,如惡性脂肪肉瘤。吳育弘說,後腹腔、大腿等深層組織長出的脂肪瘤,就可能是惡性。

 

常傳訓說,人體腹腔空間大,往往等脂肪細胞瘤大到一定程度,壓迫腸子或其他器官,出現不適,才會發現它的存在。另外,脂肪瘤也可能長在腎、肝、脾及胰等臟器上,有患者就醫時,腎臟已被脂肪瘤包覆。

10公分以上才發現

「發現時,通常都已10公分以上。」常傳訓說,等有腹脹、腹痛症狀出現才到醫院治療,大多都比較嚴重了。常傳訓行醫多年,他說,直徑30公分的脂肪瘤相當常見,有些腫瘤甚至已大至50公分,和新生兒身高差不多,就像懷了一個孩子,也有患者只當自己是吃太多發胖。

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俊昌說,曾有患者因為吃不下東西就醫,才發現胃裡的脂肪瘤已大如壘球;還有長在後腹腔的脂肪瘤,體積像排球一樣大,直到鼓了出來,觸摸肚子就可摸到,才就醫治療。

病理切片分辨良惡

要判斷脂肪瘤是良性或惡性,「病理切片還是不二法門。」常傳訓說,惡性比率很低,一般而言長得速度愈快,侵襲性愈高,愈可能是惡性腫瘤,但隨患者愈看愈多,他愈不敢只從外觀判斷,有時候甚至很難和纖維瘤、皮膚癌區別。

 

 


 

關於脂肪瘤

1. 流行病學: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軟組織腫瘤,好發在30至70歲成人,男女發生比例一樣,5%脂肪瘤是多發性的。

2. 發生原因:75%具染色體變異,包括染色體12q13-15基因重組,染色體6與13變異,因此醫師常用「體質」來解釋脂肪瘤的發生。

3. 臨床表現:通常在軀幹、頸部、近端肢體(靠近身體中軸,如上臂、大腿)發生無痛的、慢慢長大的皮下腫瘤,若脂肪瘤內有血管栓塞,即所謂的血管性脂肪瘤(angiolipoma),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或壓痛。

以下幾個症候群應注意:

.Bannayan-Zonana syndrome:多發性脂肪瘤、巨頭畸形、淋巴管瘤、血管瘤

.Gardner syndrome:多發性脂肪瘤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、硬纖維瘤、骨瘤、囊腫

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是自體顯性遺傳疾病,特徵是年輕時大腸就有數百到數千個腺瘤性息肉,患者可能在35至40歲即罹患大腸癌。因此,逾50歲、家族有大腸癌病史、飲食西化,再加上多發性脂肪瘤者,建議可以接受大腸癌早期篩檢與定期檢查。

 4.治療:

手術切除,可在一般外科、整形外科、皮膚科處理。若為肌肉內脂肪瘤(intramuscular lipoma),切除後,局部復發機率仍有19%。

 
(以上資料/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呂佩璇提供)



全文網址: 脂肪瘤 跟胖不胖無關 - 百病漫談 - 醫藥中心 - udn健康醫藥 http://mag.udn.com/mag/life/storypage.jsp?f_ART_ID=397089#ixzz22agpGiP3 
Power By udn.c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inDoctor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