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CL.jpg 

李先生(化名)的腋下,在兩周內,突然長了這東西。

他很擔心,到了診所,醫師馬上進行切開引流,做了細菌培養。
細菌培養長出了有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(oxacillin-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)。

醫師把這兩顆當作破掉的發炎性粉瘤,整個切除。
化驗的結果,卻出乎意料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粉瘤,正式的中文名字是表皮囊腫
(epidermal cyst, epidermoid cyst, epidermal inclusion cyst, sebaceous cyst等名)。

典型的表現是長得緩慢、肉色、摸起來有點硬度,
中間通常可以看到開口,大小從0.5至5公分不等,
常常長在臉部或軀幹。

EIC.jpg 
(一個典型的粉瘤。圖片來源http://www.healthinplainenglish.com)

臨床上,病人常常會覺得偶有臭臭的分泌物從那個洞口跑出來。
粉瘤通常是因為受傷,讓部分的表皮長到真皮層去,也有一部分因為嚴重的痘痘之後產生的。


而我們的病人,整顆切除的病理變化如下:

ALCL patho_01.jpg 

真皮層可以看到很多深染的細胞浸潤。

ALCL patho_02.jpg 

高倍下可以看到這些細胞核仁被染出,細胞偏大,但大小不均勻,染色不均勻,這些都是惡性的徵兆。
最後經過免疫螢光染色,確診為"退行發育大T細胞淋巴癌 (anaplastic large T cell lymphoma)"。


最後,我們讓病人做了完整的檢查,包括抽血、全身電腦斷層、骨髓穿刺檢查,還好目前淋巴癌只侷限在皮膚,
後續門診追蹤即可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2009年10月份的"臨床與美容皮膚科學雜誌" (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),
有一篇論文提到臨床上看起來像粉瘤,整顆切除後才發現原來不是這麼回事。
這些零零總總的東西,從良性的皮膚附屬器腫瘤、神經來源的腫瘤,到惡性的軟組織肉瘤、惡性腫瘤
皮膚轉移、皮膚淋巴癌都有可能。

所以,不要輕忽看起來很平常的皮膚問題呀,有疑惑的話,還是要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inDoctor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